艺术领域的创意剽窃本就难以界定,判定时装设计中的“谁抄谁”似乎更是难上加难。在本土鞋类设计师Kim Kiroic看来,针对保护设计师知识产权的立法将很难实行。而这就意味着一部分拥有原创想法的独立设计师正成为大品牌抄袭的受害者。
B=《外滩画报》
K.K=Kim Kiroic
B:你自身有被其他设计师或品牌抄袭的经历吗?
K.K:有。一次在逛街的时候,直接在某当红本土男装店里看到了我为韩国品牌Juun.J的2010年春夏系列设计的运动凉鞋。当时我买了那双鞋,回家后拍下照片,把对比图贴在微博上。传播的速度很快,品牌那边马上就有电话过来,答应我说他们会撤柜,可后来就没消息了。另一次是在几个月前的北京时装周上,有模特在微博上直播某品牌的后台,拍了秀上穿的鞋子,朋友转发给我,我一看发现也是一模一样的抄袭。另外还有一个香港的牌子也抄了。现在广州的批发市场到处都能看到这个款。
B:在设计那款鞋的时候,你有没有预料到它会如此受欢迎?
K.K:完全没有。最初创作是在2008年,做的时候纯粹是觉得好玩,都不知道怎么卖。后来Juun.J看到了,邀我合作,我对原作稍微进行了一些改动,才有了现在你们看到的版本。之前我的作品都是球鞋,所以想做一个打破鞋子空间结构的设计,结合球鞋与凉鞋的概念。把球鞋做成凉鞋,这是第一次;此前流行的罗马鞋都是对皮鞋的改良。
B:既然你发现了有人抄袭,为什么没再一路追究下去?
K.K:小设计师根本没办法跟大公司周旋。这个行业本来就是这样,小众的设计师尝试新的设计, 逐渐影响到大品牌,再传播到大众市场。
B:其实好几年前,Balenciaga也发生过一次“抄袭门”事件,他们2002年春夏系列里的拼接背心被指抄袭了已故华人设计师Kaisik Wong 1973年的一款设计,后来Nicholas Ghesquiere也公开坦白了这一点。所以说其实小设计师还是有获得承认的机会的。
K.K:但是我们需要媒体的帮助。很多时候我们连自己都还养不活,最基本的生存问题还没解决,哪里来的钱和时间同大公司打官司?
B:你可曾考虑去一间国内的大品牌任职,做他们的鞋类设计师?
K.K:没有。据我所知,有很多品牌对我做调查,拿我当他们的竞争品牌。可能我看上去对他们有威胁。
B:那么,抄你的那几个牌子最后有没有给你一个说法?
K.K:有。第一家牌子的公关打电话来说,微博传得太快,他们老板很生气。后来还给我解释说,他们的鞋类设计师是一个聋哑人,因此沟通出现了问题。我表示无语。
B:这只是一个借口吧。
K.K:我觉得他们一直在抄袭各种品牌,只不过以前是抄外国的设计师——比如说前几季抄的都是Kris Van Assche的款——距离比较远,信息不通畅,所以大家比较难看出来。但是这次抄了我的鞋,太容易辨识了。还有就是因为他们的产品开发模式都是采购型的,去工厂找鞋样、贴牌,不太会自己投入经费去开发,可能采购的人自己都不太知道这个款到底是谁原创的。
B:设计师开始创作前总会参考很多资料,但是他们的作品并不都被视为抄袭,一般的说法是“灵感来自”,这和“抄袭”的含义显然有所不同。在你看来,两者的界限在哪里?
K.K:这个很难界定。可以肯定的是,设计从来就不会无中生有,一定是对很多旧元素的组合及再造。鞋类设计本身创作的空间并不大,但是如果鞋片、构造、材料都一样,那就是赤裸裸的抄袭了,只不过我鞋子的曲线设计得比较特别,他们抄袭来的作品未必能做到这一点。
B:在你看来,那几个牌子抄你抄得像不像?
K.K:不像。也许照片看上去差不多,但只要把实物放在一起,就会发现,楦型、鞋底都有差别,鞋的版子做得不合理,高度也有差,一看就知道是照着我作品的图片做的。
B:那你觉得自己是受害者吗?
K.K:倒不觉得,只会告诉自己要不断进步,不能守着这个设计吃老本,我相信以后还能再设计出同样受欢迎的款式。现在看到批发市场里都是我的设计,我觉得也算是对我的肯定吧,至少作品迅速地流行开来了。
B:美国时装设计师协会正在推动政府立法保护时装设计的知识产权,但是至于哪些设计独特到应该被保护,找不到所谓的标准。你认为这样的法令未来有可能出现吗?
K.K:很难。就算有一天真的立法,也不好说它的效果是否会尽如人意,因为设计师会觉得被法律束缚,绑手绑脚,反而不像原来那么自由。模仿和创意向来是共存的。
B:那还有什么办法来保护设计师权益呢?为了杜绝新系列被高街品牌模仿的可能,Tom Ford本季的女装发布会仅邀请了少数媒体,并且直到新装上市前不久才对外发布图片。你觉得这个办法怎样?
K.K:我本来一直想,是不是因为我在巴黎发布,公布产品的时间太早,导致给了其他公司很多时间模仿,可是我现在觉得,还是应该第一时间把作品公布出来,不能因为怕被抄就躲躲藏藏,而是该想办法让所有人都知道,第一个这样设计的人是我。很多我们如今穿的鞋子及衣服款式都是流传了很久的经典款了,任何品牌都在做,谁是最初的设计者,可能没有人记得了。
B:这个想法比较积极。那你对Zara、H&M这类快餐式时尚连锁店怎么看?
K.K:他们赖以生存的模式其实就是“借鉴大牌”,但是,当他们使用一些营销技巧的时候,比如和大品牌 设计师合作,就能巧妙地避开这个问题。国内的品牌还不会这些,他们尚处于学习H&M、Zara表面的阶段。
B:本土设计师的处境是不是很艰难?
K.K:这其实是中国作为世界生产基地带来的问题,生产基地和消费市场在同一个地方,就造成了设计师品牌比较艰难的生存环境。设计师本身资源不多,做出来的东西不一定够好,而别的外贸尾单则可以便宜很多。现在很多产品的价格不是以正常的比例在销售,比如回力鞋,为什么外国卖500元一双,我们卖50?其实500才是正常的价格,加了很多运作成本在里面;50根本就是库存鞋的价格,不是正常的价格。但是老百姓习惯了。所以,最后设计师和品牌拼的不是某个产品的设计,真正的竞争在于价值观和品牌精神的层面,关键是如何让消费者对你产生忠诚度。到后来都是生活方式的竞争。
来自上海的Kim Kiroic于2008年成立个人品牌Kiroic,在此之前他曾在多个国际性运动品牌任职。从2009年开始持续与韩国顶尖男装设计师Juun.J合作,已连续3季在巴黎男装周上发表高级时装男鞋系列。(文/Kim Kiroic 采访/王未末)